很多人要债时都会犯一个错:一见面就翻账本拍桌子,说“你欠我十万块去年就该还”,结果对方要么梗着脖子说“没钱爱咋咋地”,要么转身躲起来连面都不见。其实要债的关键从来不是“逼”,是“拉”——先把对方的情绪拉到和你同一阵线,再谈钱才有用。
我去年帮做建材的王哥要过十二万的债,对方是装修公司李总。王哥一开始天天堵在李总公司门口骂“老赖”,结果李总干脆关了公司门躲着。后来我让王哥换个方式:先去李总公司坐半天,没提钱,只跟员工聊天,得知李总最近在谈一个小区装修总包项目,需要建材供应商的一级资质——刚好王哥有这个资质。第二天王哥找李总,开口不是要钱,是说“我听说你在谈XX小区的项目,需要资质我可以帮你出,反正放着也是放着”。李总当场给王哥倒茶,王哥接着说:“咱们之前那笔材料钱,我知道你资金紧,要不分18个月还?每个月七千行不?”李总立刻同意,还主动加了每月0.5%的利息——因为王哥没逼他,反而帮了他一把,他自然愿意配合。
这就是“搭情绪桥”的核心:先让对方觉得你不是“债主”,是“能帮他解决问题的人”。具体怎么做?先找“共情点”——比如看到对方办公桌上的孩子照片,就问“这是你家娃吧?多大了?我家孩子跟他差不多,最近刚上小学,每天接送都累得慌”;或者看对方朋友圈发生意困难,就说“最近疫情对你们行业影响挺大的吧?我朋友开装修公司上个月亏了三万”。这些话不是废话,是让对方觉得“你懂我”,情绪一松才愿意谈钱。等对方打开话匣子,再自然提债务:“其实我今天来,也是想跟你商量那笔钱——我这边要给工人发工资,确实紧,但我知道你不是故意拖,咱们一起想办法?”把“逼他还”变成“一起解决”,抵触感瞬间少一半。
光解决情绪还不够,很多债务人不是不想还,是“不敢想”——比如欠二十万,月收入五千,想着要还四年就直接放弃了。这时候得用“具体拆分法”,把大金额拆成小目标,让他觉得“我能做到”。
之前有个做餐饮的周姐欠供应商八万,一直说“连房租都交不起怎么还钱”。我先问周姐:“你每个月最多能拿出多少钱?不用怕说少,只要能持续还就行。”周姐犹豫半天说“最多三千”。我算给他看:八万除以三千约27个月,加上每月1%利息(八百),每个月还三千八。然后跟她说:“你看,每个月还三千八比交房租还少,还完之后你跟供应商关系恢复,以后进货还能赊账。”周姐眼睛一亮:“这我能做到!”后来她真的每月15号准时打钱,27个月刚好还完——因为“每月三千八”是她能摸到的目标,而“八万”是不敢想的大山。
拆分的关键是“让债务人自己说金额”,不要替他定。比如不能说“你必须每月还五千”,要问“你每月最多能还多少?”他自己说的金额,执行起来才不会反抗。另外要“写死细节”:每月15号打钱、打到哪个账户、利息怎么算,都要落在纸上——越具体,债务人越有约束力,也越有安全感。
还有种情况:债务人没现金,但有资源——比如做家具的有库存、做广告的有推广资源、做餐饮的有消费券。这时候别盯着“钱”,要盯着“他能给你什么”,用“核心需求匹配法”把债务变成双方都需要的东西。
我有个教育机构客户欠印刷厂五万,印刷厂老板找我帮忙。我先问教育机构负责人:“你最近最需要什么?”他说“想做招生推广但没预算”。再问印刷厂老板:“你有什么资源?”他说“有个朋友做本地公众号,能发文章”。我跟双方商量:印刷厂帮教育机构发三个月招生推文(每月四篇),抵消三万债务,剩下两万分十个月还每月两千。双方都同意——教育机构拿到免费推广,印刷厂不仅要回钱,还卖了人情给公众号朋友。
再比如做服装的老板欠批发商十万,批发商刚好要给员工发福利,我让服装老板拿一批羽绒服抵债,每件成本一百五按两百算,抵五万,剩下五万分一年还。批发商很高兴,员工福利有着落;服装老板不用凑现金——这就是“共赢”,比逼对方卖房子管用多了。
找“核心需求”要问两个问题:对债权人,“你最近需要什么?是现金还是资源?”对债务人,“你有什么能拿出来?是货物还是服务?”比如债权人是小公司,可能需要办公设备、推广、客户资源;债务人是个体户,可能有库存、技术、人脉。把两者匹配起来,债务就不是“负担”,而是“交换”——对方给你需要的,你免掉一部分债务,大家都不吃亏。
最后要提醒的是:要债不是“你死我活”,是“各让一步”。比如对方说每月还三千,你可以说“三千有点少,能不能加五百?”他说“最多三千二”,你就坡下驴说“行,就三千二”——别逼他到极限,不然他干脆破罐子破摔。还有,一定要“留后路”:对方这次还了钱,你要夸他“说到做到,以后有生意还找你”,让他觉得“还你钱有好处”,下次才不会拖。
其实要债的本质是“解决问题”——解决债务人的情绪问题、无力感问题、资源问题。你把这些问题解决了,钱自然就来了。不用骂不用闹不用起诉,用点“巧劲”,比“蛮劲”管用多了。比如王哥没逼李总,反而用资质帮了他;周姐没被要求一次性还八万,而是拆成每月三千八;教育机构用推广抵了债——这些都是“解决问题”的方式,也是最有效的要债技巧。
记住:你要的是“钱”,不是“赢”。把对方逼急了,你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;帮对方解决问题,他反而愿意主动还。这不是“妥协”,是“聪明”——毕竟拿到手的钱,才是真的钱。